現今非常火紅的動態鏈概念---從Gray Cook and Mike Boyle來的系統,關節-關節Joint by Joint理論,告訴我們身上每個不同的關節相互交替-分別需要活動度 - 或者穩定度。
膝關節--需求
穩定性,夾在
腳踝 + 髖部 -- 兩個需要
活動性的關節間。
腰椎--需求
穩定性,夾在
髖關節 + 胸椎 -- 兩個需要
活動性的關節間。
活動 - 穩定度三明治理論
活動 - 穩定度三明治,聽起來的確很誘人~
結構上,所謂活動性關節比穩定性關節有更多的角度可動,不過如果我們來
3D的看動作的每個平面? 這理論就有問題囉!
舉個例子:
- 膝蓋在冠狀面(側向活動)比較沒有活動度,不過他卻在矢狀面(前後活動)比腳踝或者髖部有更多角度!
- 腰椎沒有什麼旋轉面活動,但在矢狀面角度明顯比胸椎還要多
重點! 如果沉溺於此三明治概念,我們在分析-強化功能性運動時將會造成無效且不恰當的復健-訓練處方!
為了最大化動作表現-防止傷害,''活動度 + 穩定度''必須在所有關節中''同時''被訓練!!
我們這時使用了
應用功能性科學的概念---Applied Functional Science
- 3D--所有關節跟肌肉應該在所有平面下互相合作
- 活動穩定度--功能性動作,將同時需要所有關節的活動度以及控制能力
之前
SigN常常提到的
膝蓋外翻迷思~~~這邊再次回味:
(點我回味~ 迷思聯手打破---為了下半身的健康,膝蓋不能朝第二腳趾內走? )
''活動 - 穩定度三明治''有時候會在膝蓋強化中造成
災難性的後果唉唉!!
因為膝蓋在冠狀面活動度本來就不多,而且常常膝蓋受傷都出現在冠狀面內外翻動作中,很多人就會把
''外翻''動作當成禁忌症~完全避免!!
然而,我們認真看~有
哪種運動沒有膝蓋外翻這個重要的動作呢?!
因此不是
消滅膝蓋外翻~~我們在訓練上使用
活動穩定度原則來
強化膝蓋外翻功能反而是重點!!
為何?因為此動作對
喚醒臀部後外側肌群也是不可或缺的要角! 這些肌群在
冠狀面下被誘發-延長-減速以及儲能----->防止膝蓋傷害、產生更多力量!! 先負荷再爆發,Load to Explode!
Preface---
格雷學院Gray institute十分善用各種的動態模組來評估身體關節關節肌肉肌肉間的關係
不論是
3DMAPS動態分析及表現系統 , 還是Sign現在正在使用的
神經動能療法NKT,現今火紅的
SFMA+FMS,還是今天主角
Gray institute 的CAFS應用功能性科學,都在不斷的強調身體間
相互依存不可分離的密切性!!
這就是為什麼一個
肩膀痛的教練來,我要看他如何
摸腳趾-如何呼吸-是否咬牙-眼睛看哪邊!!!!因為在看學員時,我們不是看一個懸空發炎的肩膀自己漂進來要做治療 / 不是看一段疼痛的下背跳進來要拉腰電療
(如果是也滿恐怖...) ,我們看的,是一個*
人*!
NKT 中我們可能評估
眼睛視覺-呼吸咬牙憋氣憋尿-情緒系統如何去影響動作控制!!
Gray institute中我們提到
3大驅動Driver---行為(Behavior)驅動 + 物理(Physical)驅動 + 生化學(Biochemical)驅動,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你儂我儂!!
Mobile Stability---活動穩定性!